強國、矛盾、改革:習近平十九大報告關鍵詞
儲百亮, OLIVIA MITCHELL RYAN2017年10月20日
Andy Wong/Associated Press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於本週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報告。
中國領導人會在充滿各種術語和口號的講話中公布他們的計劃。但他們的用詞可能會揭示出更深層次的意涵。以下是一份導引,介紹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週三向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作報告時所使用的關鍵術語,以及和他的前任比有什麼特點。點擊
此處閱讀相關文章。
成為「強國」的野心越來越大
The New York Times
在毛澤東去世後的幾十年裡,中國貧窮而孤立,北京的領導人宣稱中國應該遠離國際舞台,把重點放在國內的經濟增長上。「韜光養晦」是鄧小平在冷戰結束時制定的政策。但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和更願意發聲,尤其是習近平上任後,這種謙虛已經消失了。他說,在軍事實力、科技、互聯網和國際責任方面,中國會成為一個「大國」或「強國」。
新型矛盾
The New York Times
雖然感到更加自信,習近平也看到了國內外的潛在危險。習近平經常使用「矛盾」這個不太好翻譯的詞。「安全」在他的報告中出現了55次,是他的前任胡錦濤10年前作報告時的兩倍之多。習近平說,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過去圍繞基本生存產生的矛盾,被更加複雜的需求,比如更公正的法律制度和更清廉的政府所取代的階段。
對環境的關心
The New York Times
習近平頻繁提到環境問題和相關政策,反映出中國政府已經在抓緊應對公眾對霧霾、污水、被工業廢棄物污染的農田和其他環境威脅日漸加劇的憤怒了。90年代中國經濟騰飛時,經常聽到人們把增長放在遠比環境靠前的位置上。但當人們在經濟上的安全感增強時,環境卻惡化了,污染引發的抗議和抱怨劇增。黨的工作報告中提到與污染和類似問題有關的「生態」的次數也大大增加。
對市場友好政策熱情變淡
The New York Times
在報告中,習近平向擔心他領導的政府對國家干預上癮、收回經濟開放政策承諾的外國企業和中國私營企業家,發出了一些寬慰的信息。習近平說,應該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但他的報告和之前三份報告提到「市場」的次數越來越少,這表明中國領導人對於誓言要實施市場友好政策失去了一些熱情。
「改革」的含義
The New York Times
習近平的報告裡充滿了改革的承諾:經濟、軍隊、政府管理和其他很多領域的改革。但通常他所說的「改革」,與常和這個詞一同出現的自由化和自由市場概念對不上。他使用這個詞的次數,也比前任少。此外,「改革開放」的使用次數越來越少也能說明問題。這個詞在鄧小平時代橫空出世,描述的是中國支持市場力量,允許更多的外國投資和理念進入中國的政策。習近平用了9次「改革開放」,遠不及它聲名最盛的時候。現在,北京的一些人尖酸地開玩笑說他的政策是「改革關閉」。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