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編輯]
方艙是使用各類堅固材料組合形成的可移動整體,在世界上大量用於軍用、民用。
簡介[編輯]
德國科隆Lukas strasse的彼得·鮑爾(Peter Bauer)工廠主要生產貨車、公共汽車、拖車、方艙及其他城市車輛。1950年代中期起,該廠開始方艙生產,成為歐洲較早的方艙製造商。首個客戶是比利時軍方,在1954年向該廠定購了安在福特G798B3噸全輪驅動卡車上的工作間方艙、空氣調節方艙、影像方艙。同時期,駐紮在德國的美國陸軍也向該廠定購了一批安在福特FK4000底盤上的燃料補給方艙。[2]
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二研究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電子工業部4192廠聯合研製成功首台骨架式方艙,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設計並生產方艙的歷史。1988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下達「軍用通用方艙」論證任務通知後,方艙的製造引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外的關注並獲得快速發展。1990年代起,方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內獲得廣泛應用。[3]
經過幾十年發展,方艙已發展出多種多樣的類型。按照是否用於軍事分,可分為軍用方艙、民用方艙。按照特性及功能分,可分為防彈方艙、移動方艙、通訊方艙、監測方艙、醫療方艙、氣象方艙、廂式車廂、特種車廂、保溫車廂、冷藏車廂、貨櫃等。[4]
醫療方艙及由醫療方艙組成的方艙醫院,是方艙的其中一種較為人們熟悉的類型。方艙醫院的發展始於1960年代,當時美軍為適應越南戰爭之需,率先將自給式可運輸野戰醫院(或稱輕便野戰醫院一MuST)投入戰場使用,成為野戰醫院方艙化的開端。1970年代以後,方艙醫院的形式發生多種變化,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研製出採用越野車底盤載運的拖車或半掛拖車式組合單元。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方艙醫院獲得很大發展,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荷蘭、新加坡、台灣都研製和採購了方艙醫院。1990 年代初中期,隨著第一次海灣戰爭結束,各國軍方對方艙醫院出現新認識,方艙醫院的研發成為熱點。該階段,法國GIAT公司研製的技術互聯方艙醫院被許多北約國家引進。[5]德軍從1990年代起大規模研發醫療方艙系統,形成了滿足不同衛勤保障功能、模塊化、系列化的方艙式衛生裝備體系,大幅度提高了野戰條件下的衛勤保障能力。[6]2l世紀開始後,方艙醫院的信息化作業能力獲得提高,機動形式增加,標準化和通用化的程度提升,並在地震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獲更多應用。[5]
醫療方艙的設計也有許多獨特之處。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醫療方艙為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03年後認為,應該將衛勤保障延伸至前線,並且參考美軍前進外科小組的設備,將醫療設備模組化,設計出醫療方艙。其長寬高以國際標準貨櫃為準(6.05米×2.438米×4.438米)。每個方艙負責一個功能,分為醫療(急救、X光)、資源保障(供水、供電)、病房等不同方艙,12個方艙組成一個標準的方艙醫院,佔地規模兩個運動場,展開時間約3小時。每24小時可救治200至300名病人。方艙有過濾空氣等防護功能,有空調,可遮風避雨。醫療方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都曾使用過。[7][8]
參考文獻[編輯]
- ^ 冀中仁,追根溯源話方艙,中國軍轉民2012年09期
- ^ 楊靖 編譯,歐洲早期的方艙製造商,方艙與地面設備2007年第4期
- ^ 董虎軍、馬冬芳、李銀漢,我軍方艙的起源發展與標準制訂,空軍裝備2009年第4期
- ^ 2016第五屆中國國際方艙技術與設備展覽會CSIE,高端裝備發展研究中心,2015-09-01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9-19.
- ^ 5.05.1 孫景工、譚樹林、張曉峰,外軍方艙醫院的發展現狀及對我軍的啟示,醫療衛生裝備2011,32(9):75-77
- ^ 李瑞興、陳征宇,德軍醫療方艙系統,醫療衛生裝備2006(5)
- ^ 林維安,對共軍醫療方艙運用於登島作戰之研析,聯合後勤季刊2012年2月28期,第75-94頁
- ^ 武漢「方艙醫院」擴容至11家萬餘床位.
Medical Unit, Self-contained, Transportable
Medical Unit, Self-contained, Transportable (MUST) was a type of medical equipment system developed for field hospit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late 1950s and early 1960s. The system used inflatable shelters for ward and patient care space, and expandable shelters for operating rooms and other sections. They were powered by auxiliary power units which used JP-4 as fuel, producing power and air conditioning for the hospital in addition to air to keep the shelters inflated. A 60 bed surgical hospital in Vietnam could use up to 3,000 gallons of JP-4 per day to keep the hospital inflated and operational.[1]
Procurement[edit]
The units were manufactured by Missouri Research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flated Products Company, Firestone Tire and Rubber Company, Brunswick Corporation, with spare parts supplied by Coats & Clark Company and Scoville Manufacturing Company (zippers,) Beckett Lace and Velcro (fasteners.)[2]
Operation[edit]
According to Major General Spurgeon Neel, a commander of the 44th Medical Brigade in South Vietnam:[3]
References[edit]
- ^ "Archived cop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03-25. Retrieved 2016-03-23.
- ^ Department of Defense Appropriations for 1983, pt. 8, pp. 103-107.
- ^ "Archived cop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5-09-06. Retrieved 2016-03-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