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typhoon



曹銘宗新增了 2 張相片
27分鐘
明天要去教育電台「幸福聯合國」錄製「台語的智慧」單元,我想跟新住民朋友談談台灣夏天常見的颱風。
台灣俗諺說:「夏至,風颱就出世;霜降,風颱走去藏」,夏至在每年陽曆6月20日至22日間,霜降則在陽曆10月23日至24日間,這是台灣大致上的颱風季節。
在台灣,「颱風」是國語,台語稱之「風颱」,都可簡稱「颱」。戰後,由於日文漢字及中文簡體都把「颱」簡化為「台」稱之「台風」,在香港傳統廣東話稱颱風為「大風」,所以目前只有台灣使用「颱風」。
「颱」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呢?
中國二十五史沒有「颱」字,卻稱「海風四面而至」的風為「颶」風。有人認為「颱風」一詞源自英語Typhoon音譯,但Typhoon一詞在十九世紀才出現,比「颱風」晚了很多。
清代重修台灣縣志(1752年)記載:「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台語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諸書承誤。」以此來說,台灣人最早稱颱風為「風篩」,「颱」字被創造出來的。但在清代台灣文獻中,「颱風」、「風颱」、「風篩」都被使用。
我在2002年當記者時,曾訪問台大歷史所朱瑪瓏有關台灣颱風的碩士論文,他找到中國文獻最早的「颱」字,出現在1625年明廷在澎湖驅逐荷蘭人的善後文件中,可見「颱」字為清代台灣漢人所創之說有待商榷。
根據朱瑪瓏的研究,「颱風」與Typhoon可能都源自阿拉伯語Tufan,而此語又源自希臘神話在海上製造狂風的巨怪Tyfon。因為十六、十七世紀活躍在東南亞颱風帶的海上勢力,除了以華商(以閩南人為主)之外,還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歐洲人,這些人從西方來,經過印度洋的熱帶氣旋帶,帶來了Tufan一詞,後來被華商音譯「颱風」,在十七世紀進入漢字書寫系統,顯現當時海上貿易的跨文化接觸。......



typhoon 

Pronunciation: /tʌɪˈfuːn/ 

NOUN

tropical storm in the region of the Indian or western Pacific oceans.

Derivatives

typhonic

Pronunciation: /tʌɪˈfɒnɪk/ 
ADJECTIVE

Origin

Late 16th century: partly via Portuguese from Arabic ṭūfān (perhaps from Greek tuphōn'whirlwind'); reinforced by Chinese dialect tai fung 'big wind'.
More
  • The fierce tropical storm brings together two sources, Arabic tūfān, which may be from Greek tuphōn‘whirlwind’, and Chinese dialect tai fung ‘big wind’. The Portuguese picked up the first in the Indian oceans, while merchants and sailors in the China seas would have encountered the Chinese expression. A wide variety of spellings appeared before the word finally settled down into typhoon in the 19th century. See also tornadotsunam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